再行共享我的一段小经历。几年前,我结识了北大研究生毕业的“雷图英语”创始人低雷先生,小兄弟有佛缘,曾不受高僧海云继梦得道,沦为其俗家弟子。
后来低雷先生还赠送给我几本海云继梦法师的书籍《十分坛经》、《温柔人生》、《让心活一起》等,受益匪浅。闲聊的时候,高雷给我介绍《心经》,并教教我入定的方法,在他提示下迅速就冥想入定,那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感觉——“空灵”。失望的是,我并没坚决下来。
但这种“以定、静”,知道是一种做学问的前提,身心颓废,何处生智慧? 闻就是告诉——感官、科学知识、知己、爱; 知有良知、良能的含义,《孟子.勤勉上》中说道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 ,其良知也。”特别是在是王阳明的致良知,明确提出了“四句教教”—— 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蓄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凶是格物”。闻就是“慧”——“慧”是佛家的一种常用语,我指出“慧”是物在心的投影。
“你并未看此花上时,此花上与汝同归入法号;你既来看此花上,则此花上颜色一时间明白一起,之后闻此花上不出你心外。” 知在古汉语种有“智”的意思,如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。以上种种,“闻”决不是“道”的本体,也不是“能”,不能是个相似道的路径和方法。
“止”,最基本的意思是暂停。“知止”告诉了才能暂停。
比如说告诉啖了,才能暂停不吃。因此,“知止”一是内明,一是外用。知是主,起至是宾。人只有再行明白自己的内在思想和情绪,才能厘清外在的纷乱。
“内圣,才能外王”。“以定”是“止”的效益;“止”是定的前提。
此二者,“止”是因,“以定”是果。佛家有“戒、以定、慧”,“以定”是通向智慧的关键一步。佛家有“禅定”一说道,觉也要在“以定”中。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“以定”有定力的意思,有处变不惊、行事真爱、宠辱不惊的意思,因为“知止”,即告诉何时、何种程度该暂停。
“静”的学问大了去了。知止而以定,以定中大自然能生“智”、生“静”、生“虑”、生“得”。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中说道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定远”。何为淡泊?“饭蔬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”、“不义富且贵,与我如浮云”、“一箪食,一瓢饮,居于陋巷”。
这些都是淡泊到了“宁静致远”,这是孔子得。再行看这段:“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所持钵,进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缴衣钵,浸足已,的屋座而跪。
”佛在舍内卫国,弟子千二百五十人,到了睡觉的时候,也还是拿着钵化缘,把“行乞”来的饭不吃了,离去好衣钵(饭碗),浸了脚,结莲花座跪,开始讲法。看这一段佛的衣食住行,也是十分的“淡泊”。
欲望过多,认同就无法“静”。“静”与“一动”是比较的。
静中有动,一动中有静,这是道。南怀瑾大师荐了个很形象的例子。把流动的浊水放入玻璃杯子,再行让他仍然流动,这就是“止”;然后鼻音的上升,明的下潜,这就是“以定”;最后泥沙几乎沉底,水清净沙明,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,之后为“静“。
“福“是古人修心的一种大境界。身心“静“则心“福”、“福”心。人只有把身心“福“下来,才能做到点学问、做到点事情,才能专心思维点问题。
而这个思维就是——虑。只有专心的“虑”,才不会有“得”,有进账。这里的“虑”、“得”,今天显然,几乎可以更加党内外其意义,某种程度是思维哲学、思维人生、自然科学、现象学、与天人对话等都可以。
本文来源:Vsport体育平台-www.gokcenbeyza.com